最强选股战法推荐:
创新药疾病透视系列行业研究
——新冠病毒感染
报告摘要:
1.Omicron流行下全球疫情现状?
Omicron的重症及死亡率显着降低,在未打疫苗的5岁以下儿童中,Omicron相比Delta急症就诊率降低29.4%,住院率下降66.9%,ICU住院率下降67%,需要机械通气的比例下降71%; 全人群中统计发现,与Delta相比感染Omicron的患者住院率下降50%,ICU住院率下降75%,死亡风险降低91%。Omicron的致命性并不比流感强。在高疫苗接种比例/ 高人群感染比例的国家,自然感染或疫苗带来的免疫屏障显着降低了重症死亡率,我国重症率不到0.1%,无症状感染者比例高达40%以上;
Omicron削弱了疫苗的保护效力,疫情反复:两针灭活以及两针mRNA的保护效力不足,欧洲及亚洲国家疫情抬头,我国防控压力增大;
国内将继续动态清零政策:我国人群自然感染率远远低于西方国家,完全依靠接种疫苗建立的免疫屏障暂未充分验证其对人群的保护作用,国内医疗资源匮乏,易发生医疗挤兑,在未广泛接种加强针,特效药未普及,海外疫情暂未平息之前,将持续保持对放开管控的谨慎态度;
2. 新冠诊疗指南的变化带来了什么样的投资机会?
小分子特效药以及中和抗体将快速取代老药新用的,且被证明无效的抗病毒药物(例如利巴韦林,干扰素,阿比多尔等),成为新冠治疗的主力军;
轻症无需住院治疗,口服特效药+中成药将成为轻症患者的核心治疗方式;
美国的诊疗指南将两款中和抗体作为暴露后的预防用药,尽管我国指南未做此类推荐,但一款安全的预防用药,有助于在接触病毒的早期阻断病毒的入侵,有助于降低阳性个体呼吸道的病毒数量降低传染性,也将成为我国指南的发展方向;
3.我国新冠特效药研发现状,哪种小分子药物能够走出来,以及潜在市场大小?
按照历史疫情的经验,政府会按照总人口比例储备防疫药物,且发达国家存在严重超买现象,我们推测国内新冠小分子药物的储备量可达人口的8-10%,总储备量可能为1.12-1.4亿疗程;
我们预计出于对用药安全性及为患者提供最佳用药选择的考虑,储备药物的种类将覆盖多种作用机制的药物,RdRp,3CL等多种作用机制的药物均可能包含在内;
关注各个作用机制中进展最快的小分子药物;
关注鼻喷多肽类药物,若其研发成功将成为无症状感染者及健康人群的预防用药,可以通过外用鼻喷的方式,在接触病毒的早期阻止鼻腔内的病毒颗粒入侵细胞,安全且给药方式友好,市场前景极大;
4. 中和抗体是否还有机会?
我国小分子特效药尚未广泛普及, 此外由于辉瑞的Paxlovid中利托那韦对肝功能具有一定影响,对部分患有其他疾病需要服用其他由肝脏代谢的药物以及肝功能有损伤的患者并不适用,这为中和抗体的使用留了一定市场空间,中和抗体是我国当前治疗方案中,重要的一环。
建议关注:新冠小分子特效药临床进度较快的创新药企业:君实生物(行情688180,诊股),先声药业,歌礼,开拓等。鼻喷药物标的:康希诺(行情688185,诊股)、【万泰生物(603392)】(行情603392,诊股)。
风险提示
随着疫情发展,未来政策管控风险
国内政策管控方式将对小分子药物以及抗原自测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而管控方式受到病毒变异情况,以及海外疫情发展情况而变化。
新冠药物的临床数据不及预期
战略储备药物的量以及药物占比,和药物本身的疗效息息相关,小分子药物的临床数据不好,CDE可能会拒绝接受上市,即使上市国家的储备量可能会较少。
新冠药物产能不及预期
全球新冠药物需求量大,产能可能在初期会成为放量的限制之一。
新冠药物价格谈判结果不及预期
储备用药可能会和国家进行价格谈判,价格可能会被定得较低,降低企业的利润率。
竞争格局恶化风险
新冠抗原检测和新冠小分子药物的研发企业较多,后期竞争格局激烈。
Copyright © 2002-2022 股吧指标公式网
备案/许可:桂ICP备2022000984号
敬告: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咨询:QQ 328530672
广告刊登:QQ 328530672
客服热线:QQ 328530672
媒体合作:QQ 328530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