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选股战法推荐:
对于国内的棉花轧花厂老板们来说,近年的种植季风调雨顺、连获丰收,看着洁白无瑕的棉花,心中都为丰收的农民感到高兴,但眉宇间又夹杂着一种挥之不去的焦虑。
一边是田间地头大量码放齐整的籽棉“蛋卷”,另一边,轧花厂老板们看着手机里每日跳动的红绿线条,却时刻面对着“灵魂拷问”——收还是不收?国内棉花产量高、品质好,而轧花厂产能较大,如果不跟着水涨船高的籽棉收购价抢收,收购量不足,就无法实现盈亏平衡;如果随行就市盲目跟着抢收,按照当天籽棉价格,无论怎么算账,加工成本总是高于期货市场上的价格,在行话里,这叫“现货成本升水期货”。
“用传统套保方法来管理风险,已不再适用于现在的市场状态了。”中粮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中粮祈德丰商贸总经理冯昊坦言。
加工出来的皮棉,如果不套保直接销售呢?直接卖,等于在年度一开始就认亏,不甘心、怕踏空后续可能出现的上涨行情;持货待沽观望等待,又担心价格继续下跌,库存不断贬值,风险又会持续放大。这样的场景,每年都在不断上演,手握大量棉花库存的轧花厂主,因此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凭一己之力难以自救。
当期货套保失灵时
要理解这种困境,需要先了解棉花产业链的独特运作模式。
棉花作为一种典型的“季产年销”的农产品,产业链包括籽棉收购、皮棉加工、流通销售、纺织生产、终端销售等环节。因此,棉花的销售和使用可以说是贯穿全年,但其采收期只有短短一两个月,加工周期三四个月。
这意味着在这短暂的收购加工期内,棉农手中全年的棉花产量将快速集中转移到轧花厂的手中,皮棉成本快速固化,而未来能卖什么价、期货盘面能否给出套保机会、什么时候可以资金回笼还银行贷款……都不得而知,资金压力和价格风险可想而知。
多年之前,期货市场就像是轧花厂的“安全舱”。冯昊解释道:“比如,我收货成本是13000元,期货价格是14000元,那我在期货盘面上做卖出套保,就能锁定一个稳定的利润。”这个道理很简单:左手买入现货,右手在期货市场卖出同等数量的合约,无论未来价格怎么变,利润空间已经锁定。能够实现锁定利润效果的原理,是由于过去期现结构为“盘面升水现货”,即期货价格高于现货成本,符合传统套保方式的条件。
但这两年,这座“安全舱”不再能简单地使用了。
究其原因,是整个棉花市场的供需格局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轧花厂产能较大,籽棉收购环节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随着棉花种植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对抗不利天气和病虫害影响的能力提高,产量保持高位稳定,供给相对充足;此外,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下游纺织需求方面缺少消费增量……以上行业基本面的现状,压制了棉花价格大幅上涨的空间,直接反映在期货价格表现上,导致了“现货升水于期货”的倒挂现象。
就像没有一把钥匙可以打开所有的锁,也没有一种金融工具,可以应对市场的所有变化和风险,风险管理工具的升级迭代必要而迫切。于是,一座升级版的“安全舱”伴随着行业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
产融结合的“点价通”方案:从“买卖”到“共生”
面对传统工具的失灵,市场呼唤新的解决方案。这时,一场由中粮集团旗下某专业化公司A与中粮资本(002423)旗下中粮期货联手主导的“产融破局”拉开了序幕。
“我们主要是为产业实体企业提供定制化的衍生品解决方案。”冯昊介绍。中粮期货推出的“点价通”服务,在这里其本质是“基差+衍生品”的创新模式。它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通过精巧的制度设计,构建了一个稳固的“铁三角”合作体。
这个模式的构建,本身就是一场充满挑战的商业逻辑重塑。“这是一个三方关系。”冯昊剖析道,“A公司有庞大的产业链客户,面对客户多种需求;我们有专业的衍生品工具,但自身客户数量及合作水平远无法与A公司媲美。所以,我们必须坐在一起,共同设计一个方案,在合规的前提下既发挥我们的衍生品专业优势,又满足客户解决经营困难的现实需求,还要满足A公司作为产业核心企业的结算和风控要求。”
最终,通过成立跨部门的工作专班,在中粮期货与A公司共同推动下,风控、法务、财务、运营各个节点被打通,让这个创新的模式得以顺畅运行:
产业契约为基石:A公司与轧花厂签订“基差采购”贸易合同,即A公司以卖方基差点价方式采购轧花厂的棉花,同时为轧花厂提供匹配的点价(套保)的选项,并在过程中辅助其研判行情、提供风险管理建议。轧花厂既可提前回笼大部分货款、减轻资金压力、降低资金成本,同时作为棉花的卖方、套保方案最终决策者和市场风险承担者。业务过程中,A公司和中粮期货联合对轧花厂进行风险防范,确保三方协议运行中不发生信用风险和资金风险。
嵌入式金融为核心:“基差+衍生品”方案的创新之处,在于优化了客户套保工具的运用,在传统套保单一做空期货套保的基础上,增加客户个性化的工具选择;关键一步,是将中粮期货提供的定制化场外衍生品,无缝地“嵌入”到这份三方协议中,赋予轧花厂在卖货定价时获得更优套保效果的可能性;独特之处,是三方协议的设计为行业首创,搭建合作经营、优势互补、联防联控的共赢模式。
“我们和客户的关系就不再是简单的一锤子买卖的关系”冯昊总结道,“而是我帮你根据企业情况、分析问题、解决痛点,你的经营更稳健了,我们的结合才会更紧密,才能走得更长远、发展更良性。”
数字背后的共赢:一个教科书式的产融结合样本
截至2025年5月底,“点价通”服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签约客户近百家,成交近200笔、服务棉花量超10万吨、累计帮助客户增厚收益3000万元。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的共赢故事。
对于轧花厂来说,他们获得了比传统套保更灵活、更贴合实际需求的风险管理工具,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利润。“过去我卖给别人,只能提供基差点价服务,但和A公司合作,我能获得衍生品的附加服务,提高了我的套保价格。”一位轧花厂负责人如是说。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通过衍生品工具的运用实践,提升自身认知水平和经营决策水平,比同行活得更好,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成为胜利者。
对于A公司来说,它收获了比短期利润更宝贵的客户忠诚度、供应链稳定性和良好的市场口碑。冯昊提到:“如果A公司有方案能贴近客户需求,那对A公司来说,他就能获得很好的客户满意度,客户的黏性提高,自身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同时作为行业中的核心企业,产业链中的“链长”,通过提供“产业+金融”的综合解决方案,助力了上下游客户的风险管理,为整个棉花产业链的稳健发展也作出了贡献。
对于中粮期货来说,这是一次教科书式的产融结合实践。“我们不仅在服务中获得利润,体现我们的专业化价值;同时,也助力集团专业化公司(A公司)在他和客户的业务连接中,有更多的方案,业务也更稳定;而在棉花品类中的成功实践,有助于经验在别的产业和品类中的借鉴运用,产融结合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广。”这次成功,为中粮期货深度服务集团主业、助力产业发展、实现自身业务增长,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启示:当“标准答案”失灵时
“点价通”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几点重要启示:
1.市场永远在变化,没有一劳永逸的工具。必须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度,及时调整策略进行创新。
2.真正的产融结合,需要金融机构深入理解产业痛点,设计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案,帮助产业降本增效。
3.在买方市场环境下,需要从交易思维向服务思维转变,通过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来创造价值,面对国内产业链里大量中小微客户,实体企业服务的市场空间是广阔的。
4.创新往往产生于约束条件下,危机中常常蕴含着机遇,成长最快的时候往往是遇到困难最多的时候。
5.客户,永远是思考业务发展道路的出发点。客户的需求,就是市场机会;客户的痛点,就是业务破局的关键点;客户的满意,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结语:一场还在继续的变革
“点价通”的故事还在继续。除了“基差+衍生品”模式,中粮期货还在推进“含权贸易”等新的服务模式。
这场由市场倒逼产生的金融创新,正在重塑棉花产业链的生态。它让我们看到,在中粮资本“以融促产”的战略指引下,金融真正成为与产业共生长的伙伴,而它所能激发的能量,才刚刚开始。(CIS)
上一篇:上海:对集成电路、大飞机等重点产业链实施联合体支持政策
栏 目:实时热点
下一篇:雄安新区概念延续多头趋势耐心等待时间窗,主要股票一览(附名单)
本文标题:一道丰收季的“考题”:中粮期货巧用“基差+衍生品”方案破解棉花产业链痛点
本文地址:https://www.gu8.cn/gpnc/11228.html
Copyright © 2002-2022 股吧指标公式网
备案/许可:桂ICP备2022000984号
敬告: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咨询:QQ 328530672
广告刊登:QQ 328530672
客服热线:QQ 328530672
媒体合作:QQ 328530672